当你还在纠结月薪够不够还5000块房贷时,上海的房子已经按“平方厘米”计价了——30.27万元/平,一套顶层江景房能换你老家一个小区。更魔幻的是,想看这套房得先验资,可看房的人排着队,销售经理说“来的都是百度百科查得到的人物”。这哪是卖房?是上海滩开了个“亿万富翁俱乐部”,保利发展当起了门童。但别急着羡慕,当华润、招商像俩饿狼盯着保利手里的肉骨头,这场天价游戏背后,藏着房企们最残酷的生存真相:要么在核心城市赌上身家,要么在行业寒冬里冻成冰棍。
一、天价房的“买家密码”:不是炒房团,是实业家的“避险保险箱”
30万/平的房子,到底谁在买?你可能以为是炒房团卷土重来,但保利世博天悦的销售经理说了大实话:“2025年市场变了,来的都是实业家、上市公司高管。”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搞工厂的、开公司的,把钱从厂房、股市、理财产品里抽出来,一股脑塞进了上海的江景房。
为啥?过去三年,多少老板眼睁睁看着原材料涨价、订单减少、股市绿油油,手里的现金放银行贬值,投实体怕打水漂,想来想去,还是上海的核心地段靠谱——毕竟“外滩的江景不会塌,黄浦江的水不会干”。有个做制造业的老板朋友跟我吐槽:“我工厂一年利润也就两三个亿,不如买两套天悦,躺着等涨价,还不用伺候工人和环保检查。” 这话扎心,但真实得可怕。
保利显然摸透了这个逻辑。从世博天悦到海玥外滩序,项目全扎在滨江、世博这些“上海封面级”地段,户型起步就是200平,验资门槛动辄千万。这哪是卖房子?是给焦虑的实业家们开了个“资产保险箱”。克而瑞数据显示,世博天悦上半年卖了71.53亿,排名上海第五,旁边俩“兄弟项目”也挤进TOP30——保利这是把上海高端市场当成了“私人提款机”啊。
但你以为这些买家是傻子?人家精着呢。一个资深中介跟我透露:“现在买天价房的,十个里有八个要求‘带租约销售’,租金抵部分贷款,相当于用银行的钱囤资产。” 说白了,这不是单纯买房,是一场“低风险套利游戏”:实业不好做,就把钱换成“上海核心地段的硬通货”,等经济回暖了再抛,稳赚不赔。
而保利,就是这场游戏的“发牌手”。它比谁都清楚,普通购房者早就被高房价筛出去了,现在楼市的主力,是手里有闲钱、缺安全感的“新富阶层”。所以它敢把房价飙到30万/平——反正有人买单,还能顺便刷一波“豪宅专家”的存在感,何乐而不为?
二、保利的“上海赌局”:拿地比谈恋爱还激进,背后是“规模保位战”
光靠卖房还不够,保利在上海的野心,藏在土拍市场的“疯狂举牌”里。2024年它在上海拿地才95亿,排第四,被招商(156亿)、华润(144亿)甩在后面;2025年上半年直接暴走,权益拿地95.33亿,不仅超过去年全年,还坐稳上海头把交椅。
最狠的是第五批次土拍,杨浦区一块地,保利跟人抢得头破血流,最后35亿拿下,溢价率30.79%,楼面价95530元/平——这价格,比旁边在售新房的地价还高!销售经理私下说:“老板下了死命令,上海必须保住第一,拿不到地,下半年业绩就得掉链子。”
为啥这么拼?看行业大环境就懂了: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房销售金额降5.5%,千亿房企只剩4家,行业集中度比高考升学率还卷。保利虽然还是“规模一哥”,但日子不好过——去年同期它在上海才排第五,今年好不容易冲到第一,跟第二名华润只差11亿,跟招商差13亿。这11亿啥概念?在上海也就一套顶层江景房的零头,稍微卖慢点,“一哥”宝座就得换人。
所以保利的激进拿地,根本不是“有钱任性”,是“保命式扩张”。你想啊,行业下行期,小房企死的死、躺的躺,剩下的头部玩家必须靠规模活下去——规模大了,才能跟银行谈更低的融资成本,才能拿到更好的项目,才能在政府面前有话语权。就像班级里成绩差的同学都退学了,剩下的学霸哪怕考第二,都怕被老师骂“退步”。
但这“赌局”风险不小。杨浦区那块地,楼面价9.5万/平,以后售价至少得15万才能保本,可周边华润、招商的项目早就虎视眈眈。华润去年在杨浦拿的地,楼面价才8万/平,成本比保利低15%,到时候人家卖14万都赚钱,保利卖15万就得喝西北风。这不就是“高价抢地一时爽,后期卖房火葬场”?
有内部人士透露,保利现在开会都在算“极限利润率”:“老板说,只要毛利率能到15%就干,先把规模保住,利润以后再说。” 这话听着心酸——曾经的“央企一哥”,现在为了规模连利润都得往后排,这楼市是有多卷?
三、贴身肉搏战:华润招商像俩饿狼,保利的“天价地”能撑多久?
保利想在上海当“一哥”,可华润、招商这俩“老对手”根本不答应。上半年保利上海销售额256.83亿,华润245.78亿,招商243.14亿,三家加起来差不到20亿——这哪是销售额,是“上海滩黑帮火并”的弹药数,谁多一颗子弹谁就能当老大。
华润的策略是“精准狙击”。保利在杨浦高价拿地,华润就在旁边悄悄布局:同样的滨江地段,华润拿地早半年,成本低一截,产品定位更偏“轻豪宅”,主力户型180平,比保利小20平,总价低300万。销售说:“我们就盯着保利的客户,他们验资1000万,我们800万就能进,性价比打到底。”
招商更狠,直接玩“差异化竞争”。保利主攻200平以上大平层,招商就在同板块推“150平四房”,瞄准“新中产改善”——这群人买不起30万/平的天价房,但10万/平的“轻奢豪宅”咬咬牙还能上车。上半年招商在闵行的项目,卖了60亿,全是150-180平的户型,硬生生从保利手里抢了不少客户。
夹在中间的保利,现在是“腹背受敌”。一方面,高价拿地导致成本高企;另一方面,华润、招商的低价策略不断分流客户。有销售吐槽:“我们样板间刚开放,华润的销售就穿着便衣混进来拍照,第二天他们的宣传单页就写着‘同地段,总价省300万’,这哪是竞争,是谍战片啊!”
更麻烦的是“客户分流”。过去上海高端市场是“卖方市场”,买家没得选,只能买保利;现在华润、招商都来分蛋糕,买家开始挑三拣四。有个准备买房的上市公司高管跟我说:“我看了保利的天悦,也看了华润的外滩九里,保利的江景确实好,但华润的会所带恒温泳池,还送五年物业费,我正纠结呢。” 你看,连“百度百科人物”都开始货比三家了,保利想靠“天价”躺赢,难了。
这还不算完,政策风险也像把悬顶剑。上海30万/平的房价,早就惊动了“上面”。有消息说,第七批次土拍可能要收紧溢价率,最高不得超过15%——这对习惯了“高溢价拿地”的保利来说,简直是“釜底抽薪”。要是拿地成本降不下来,销售端又被华润、招商压着打,那之前高价拿的地,不就成了“烫手山芋”?
四、核心城市神话的边界:上海楼市是真回暖,还是最后的狂欢?
保利、华润、招商在上海杀得血流成河,可普通购房者却看得一脸懵:“上海楼市不是回暖了吗?怎么房企还这么惨?” 这就像看演唱会,舞台上明星跳得欢,台下观众不知道他们其实累得快断气了。
上海楼市的“回暖”,根本是“结构性回暖”——30万/平的天价房卖得火,不代表5万/平的刚需房有人买。上半年上海新房成交中,10万/平以上的豪宅占比23%,同比涨了11个百分点;而5万/平以下的刚需房占比跌到45%,不少刚需盘开盘去化率连30%都不到。这哪是回暖,是“富人的狂欢,穷人的寒冬”。
更扎心的是“购买力透支”。买30万/平豪宅的实业家,钱大多来自“实体套现”——去年制造业利润下滑12%,多少老板把工厂设备抵押了换现金买房?这种“杀鸡取卵”的买房潮,能持续多久?一旦经济回暖,实业利润回升,这些老板会不会把房子抛了回去办厂?到时候豪宅市场谁来接盘?
有经济学家警告:“核心城市不是‘永动机’,上海楼市现在就像ICU里的VIP病房,看着光鲜,其实全靠‘强心针’(政策宽松、资金避险)吊着。一旦‘针’停了,随时可能出事。”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——2015年深圳豪宅也炒到20万/平,后来政策收紧,多少炒房客被套牢?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。
而保利,正站在这场“狂欢”的风口上。它赌上海核心地段永远涨,赌实业家永远需要“资产保险箱”,赌华润、招商永远追不上它。可万一赌输了呢?高价地砸在手里,销售额掉下去,规模保不住,融资成本上升……到时候别说当“一哥”,能不能活下去都是问题。
结语:天价房的尽头,是房企的“生存选择题”
30万/平的上海房,256亿的半年销售额,95亿的激进拿地——保利在上海的这场战役,根本不是“豪宅营销案例”,是行业下行期的“生存突围战”。它用天价房证明“核心城市仍有购买力”,用激进拿地保住“规模一哥”的位置,用贴身肉搏对抗竞争对手,每一步都走得像在钢丝上跳舞。
但这场战役的结局,可能比想象中更残酷。当所有头部房企都挤到上海、北京、深圳这些“核心城市”,当所有项目都瞄准“实业家”“上市公司高管”,当所有利润都让位于“规模保位”——这个市场早晚会变成“零和游戏”,你多赚一分,我就少赚一分,最后谁也别想好过。
或许,保利该问问自己:当30万/平的房价成了常态,当9.5万/平的楼面价成了标配,当利润率跌到15%都算“胜利”——这样的“一哥”,当得值吗?
毕竟,楼市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“谁卖得最贵”,而是“谁活得最久”。就像上海滩的大佬,一时的风光不算什么,能笑到最后的,才是真赢家。而保利的这场“上海赌局”,才刚刚开始。
股票投资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