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日来,在科尔沁沙地“双百万亩”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,2万亩樟子松迎来丰收季。曾经的沙荒之地,如今因樟子松焕发勃勃生机,松籽更成了村民手中的“金种子”。通辽市科左后旗正在用实际行动走出一条“治沙护绿”与“富民增收”双赢的新路子。
走进科左后旗雨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松塔晾晒场,浓郁的松香伴着阳光弥漫在空气中。成片的松塔铺满场地,工人们穿梭其间,有条不紊地翻晒松塔,确保每一颗都能均匀脱水。
“2014年,我们在科左后旗承包了2万多亩沙地,当年就开始造林。这几年生态变好了,咱们的樟子松林也马上进入盛产期。”科左后旗雨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孙宏峰满脸欣喜,“初步估算,今年咱们的松塔产量大概能达到八九十万斤。”
据介绍,这些松塔经过晾晒、筛选等工序后,产出的樟子松籽将作为育苗种子发往全国各地。
“我们在周边每个村都设了收货点,上午把各村的松塔拉回到场地晾晒,下午再去收购。整个晾晒周期要持续20多天,之后再进行筛选,筛选后的种子会销售到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吉林、辽宁等地的育苗单位,助力各地生态造林。”科左后旗雨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孙宏峰补充道。
樟子松的丰收,不仅让曾经的治沙造林工程迎来“生态回报期”,也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。据了解,今年松塔采摘季,吸引了努古斯台镇周边七个嘎查村约500名左右村民参与,人均预计增收6000到10000元,实现了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“双赢”。
展开剩余44%“我家就是附近村的,农闲的时候呢就来这干活儿。栽树的时候帮忙栽树,现在到了摘塔季就参与采摘、晾晒,挣的钱能补贴家用。”努古斯台镇村民刘芳笑着说。
近年来,科左后旗坚定不移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持续打响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攻坚战。同时,深耕产业融合,以“生态富民”为目标,通过土地流转、以造代育、生态奖补等举措,优先吸纳困难农牧民参与造林、抚育、管理等工作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带动11690户30285名困难群众,人均增收3100元左右。
2014年以来,全旗累计工程治沙366.52万亩,116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,完成人工造林136.85万亩、封山育林130.61万亩、草原生态治理99.06万亩。预计2025年科左后旗樟子松籽收获面积在20万亩左右。
“科左后旗全面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,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。同时,发展生态产业,通过发展林果、林药、饲草料基地、生态旅游、林草碳汇五大产业,实现五大目标,通过产业发展实‘治沙’‘致富’双赢。”科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治沙造林股负责人郭岩表示。(孙春雨、白乌云毕力格)
来源:科左后旗委宣传部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投资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