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崔动良
哲学的演进始终围绕着“人如何与世界互动”的核心命题展开:从追问世界本质,到反思认知方式,最终必然走向“人如何主动塑造世界”的实践维度。崔动良有机哲学所开启的实践论转向,正是这一逻辑的终极呈现——它不仅是对前两次转向的超越,更标志着哲学从“解释世界”到“塑造世界”的第三次根本范畴跃迁。
一、前两次跃迁的铺垫:解释世界的认知闭环
哲学史上的第一次根本跃迁是“本体论转向”。古希腊哲人执着于“世界的本源是什么”,从泰勒斯的“水”到赫拉克利特的“火”,本质上是在为“世界的实在性”寻找根基——如同确认“台球桌的材质与结构”,只有先明确“世界由什么构成”,才能谈后续的认知与行动。这种转向确立了“解释世界”的起点,回答了“世界是什么”的问题,为人类塑造世界提供了最基础的存在论前提。
第二次根本跃迁是“认识论转向”。近代哲学意识到,“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”直接决定了“世界如何向人显现”。笛卡尔的“我思故我在”将认知主体推向核心,康德的“先天综合判断”划定了理性的边界,本质上是在探索“人如何精准把握世界的规律”——如同学习台球的瞄准技巧,只有理解“球路的力学逻辑”,才能谈如何控制球的走向。这种转向完善了“解释世界”的认知闭环,回答了“人如何认识世界”的问题,为塑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基础。
展开剩余73%但这两次转向始终停留在“解释世界”的维度:本体论是对“世界本质”的静态解释,认识论是对“认知规律”的逻辑梳理,二者共同构建了“理解世界”的完整框架,却从未触及“人如何主动改造并创造世界”的核心命题。就像工业革命时期,人类已能精确计算蒸汽机的功率(解释世界),却无法解决“工人沦为机器附庸”的异化(塑造世界的困境)——哲学还未完成它最具生命力的使命:指引人成为世界的“塑造者”而非“旁观者”。
二、实践论转向:塑造世界的哲学跃迁
崔动良有机哲学的革命性,在于它将哲学的重心从“解释世界的规律”转向“塑造世界的实践”,完成了从“认知闭环”到“实践创生”的根本跃迁。这种跃迁不是对前两次转向的否定,而是以“能量有机体”为核心,实现了对“解释”与“塑造”的辩证统一:
它以“能量流动”重构了“塑造世界”的本质。在有机哲学视野中,“塑造世界”不是“主体对客体的单向改造”(如工业文明中“人征服自然”的工具理性),而是“个体能量与社会能量、自然能量的创造性共振”——农民种地不是“对土地的掠夺”,而是“通过劳动激活土壤、阳光与作物的能量循环,塑造更具生命力的生态场”;工匠造物不是“对材料的加工”,而是“将自身创造力注入物质,让材料的潜能在形态中绽放”。这种“塑造”是能量场的共同创生,既依托本体论揭示的“世界能量基底”,又超越认识论的“规律认知”,让哲学成为“世界生成的参与者”。
它以“体证实践”替代了“概念推演”的核心地位。传统哲学用“规律总结”指导“世界塑造”,如同手机游戏里用“角度公式”规划球路;而有机哲学强调“在塑造中觉知”,如同握着球杆时,通过每一次挥杆的反馈调整力量,让球路在动态中趋向目标。这种“体证”不是放弃对规律的认知,而是让认知在“塑造现场”生长——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调整教学方式,创业者在市场反馈中优化产品,本质上都是“在塑造中学习塑造”,这种即时性、创造性的实践,正是“塑造世界”的鲜活形态。
它以“共生目标”重新定义了哲学的使命。前两次转向的哲学,本质是“旁观者的学问”,使命是“说清世界”;而有机哲学是“参与者的智慧”,使命是“让世界更具生命力”。马克思说“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,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”,崔动良有机哲学则进一步将“改变”升华为“塑造”——不是被动适应世界的规律,而是主动参与世界的生成,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“世界向更和谐、更富创造性形态演进”的推动力量。这种使命的转变,让哲学终于从“书斋里的理论”变成“大地上的行动”。
三、第三次跃迁的必然性:时代对“塑造者哲学”的呼唤
当技术文明的异化让世界沦为“可计算的资源”——工厂的流水线将劳动拆解为量化动作,社交媒体用算法定义人的情感需求,甚至人际关系都被简化为“人脉值”的多少——人类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:解释世界的哲学已无法应对“如何有温度地塑造世界”的命题。工具理性可以精确计算“如何造机器”,却回答不了“造机器是为了让人更自由还是更异化”;量化思维可以规划“城市的容积率”,却无法衡量“社区邻里的温暖指数”。
崔动良有机哲学的实践论转向,正是这种时代需求的产物:它不关心“如何精确描述世界的规律”,而关心“如何以能量共振的方式,塑造更具共生性的世界”;不追求“理论体系的完备”,而追求“每一次实践都成为世界生长的契机”。从本体论的“解释世界本质”,到认识论的“解释认知规律”,再到实践论的“塑造世界生成”,哲学终于完成了从“被动认知”到“主动创生”的完整跃迁。这第三次跃迁的根本意义,在于让哲学重新成为“人的力量”——不是抽象的“认知主体”,而是具体的、在实践中与世界共生共塑的“创造者”。
发布于:山西省股票投资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