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7月2日,《今日印度》爆了个大料!印度国防部要给军备来个"大清洗",连螺丝钉都不放过。
结果呢?啪啪打脸!这一查不得了,把印度军工的老底全给掀了,无人机、稀土、芯片,哪哪都是咱中国造!
印度这是咋想的,真觉得能甩开中国?这场自己给自己挖坑的大戏,你猜最后啥结果?
作者-山
80%依赖,这脸打得真响
80%的稀土磁铁靠咱中国!这个数字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把印度"去中国化"的豪言壮语扇得啪啪响。
你想象一下这个画面:印度军官拿着放大镜,像侦探一样在军火库里翻箱倒柜。结果越查越心凉,从最精密的芯片到最普通的螺丝,处处都有"Made in China"的标签。就连他们引以为傲的反无人机系统,核心零件还是中国制造。
展开剩余89%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那些声称"国产化率超过80%"的供应商,关键部件追根溯源还是指向中国。这就像一个人穿着名牌西装到处炫耀,结果发现连内裤都是别人家的。
数据更是让人瞠目结舌。印度虽然是全球第5大稀土储量国,但提纯技术全指望中国。钨、钼这些军工必需品,60%以上都得从咱这儿买。中国掌控着全球90%的稀土精炼产能,印度的那点儿库存,就像小孩子口袋里的零花钱,花完就没了。
最要命的是,如果印度真要"去中国化",成本会飞上天。反无人机系统若改用欧美零件,单价直接翻倍。这就好比一个人赌气说要自己做饭,结果发现连盐都得花十倍价钱买进口的。
这么深的依赖,你说印度政府之前都在干啥?
230亿大饼,啃了个寂寞
说起印度政府的画饼能力,那真是堪称世界一流。2020年,莫迪政府拍着胸脯承诺,要砸下230亿美元搞"生产关联激励计划",目标是让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到25%。
当时印度商界那个激动劲儿啊,就像中了彩票一样。750家企业,包括苹果供应商富士康,都签了合同,准备大干一场。大家又是建厂又是招人,就等着政府的真金白银到账。
结果呢?四年过去了,230亿美元的承诺,实际到位的资金连20亿都不到!这比例算下来不到8.7%,连个零头都算不上。这就像一个人请客吃饭,菜都点好了,结账时发现钱包里只有几张零钞。
更搞笑的是,2025年3月,印度政府直接宣布终止这个计划。理由说得冠冕堂皇,什么"评估成效不佳"、"需要调整策略",说白了就是没钱了。
这种朝令夕改的作风,把印度企业彻底整懵了。很多公司投了血本建生产线,到头来发现政府就是画了个大饼。现在军方又来要求"去中国化",企业的反应很现实:表面上点头称是,背地里继续从中国进货,只不过多绕几个国家洗白身份。
你说这不是坑自己人吗?这种套路,咱见得还少?
从加勒万到高铁,翻车现场大赏
印度的"去中国化"冲动,得从2020年那事儿说起。加勒万河谷冲突让印度军方很没面子,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一下子被点燃了。政客们开始高喊"印度制造",仿佛口号喊得响亮,技术就能凭空冒出来。
可问题是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就拿"乌塔姆"雷达来说,印度国防研究发展组织从2008年就开始搞,折腾了15年才完成技术转让。
结果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还是不敢用,宁可继续买以色列的。为啥不敢用?说白了就是不信任自己的技术。
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高铁项目。当初为了拿下这个项目,日本给印度的条件简直是白送的:技术全包、140亿美元免息贷款15年。原计划2023年通车,结果到现在还在施工中。
关键是,这条高铁需要盾构机打隧道,而世界上盾构机技术最好的是咱中国。印度的骄傲怎么可能让它来找中国买?于是找到德国接手。结果德国公司转手就把项目承包给中国了,自己当了一手倒爷。
现在几台盾构机还停在广州港,印度和德国都没说出具体原因。按照印度的一贯做派,肯定是付了个首付就不想掏钱了。这就像买车交了定金,提车时发现要全款才能开走。
历史的坑踩了这么多,印度还要继续踩吗?
美国的拥抱,是蜜糖还是砒霜?
面对内外交困,印度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美国老大哥身上。莫迪政府这些年与华盛顿走得火热,签下了未来十年总价超200亿美元的军售大单。印度媒体一度兴奋地宣称,印度已是"美国的盟友"。
但美国人送来的"拥抱",到底是盟友的橄榄枝,还是农夫准备收割的镰刀?
印度军队的武器库,堪称"万国博览会"。既有苏联时代的老旧俄式装备,又有法国的阵风战斗机,现在又迎来了大批美式装备。这就像一个乐队,人人都有顶级乐器,但各吹各的调,根本合奏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。
更要命的是,美国对技术转移似乎兴趣不大。它更乐意扮演一个纯粹的军火商,卖给你更多、更贵的武器,而不是教你如何自己造武器。对美国来说,一个混乱但富有的印度,远比一个强大且自主的印度,更有利可图。
与此同时,印度的营商环境也在持续恶化。小米等外企的资产被扣押,印度甚至能根据企业现状原地创造法条,保证企业能够"百分百违法"。这种做法让外企人人自危,谁还敢投资?
现在印度企业对政府承诺已经彻底不信了。狼来了的故事听多了,再好听的口号也没人当真。所以面对军方的"去中国化"要求,企业的应对策略很简单: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多从几个国家倒卖几次就行了。
在这个全球化的大棋局里,谁能真正独善其身呢?
结语
说实话,印度这波操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一边喊着"不用中国一颗螺丝",一边偷偷摸摸从中国买零件,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?
全球化都这个程度了,谁还能闭门造车?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都承认离不开中国稀土,印度凭什么觉得自己能独善其身?真正的实力不是靠排斥对手来体现的,而是在合作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。
印度想要真正强大,与其费劲心思"去中国化",不如踏踏实实练好内功,让"印度制造"真正有竞争力。毕竟,嘴上说不要,身体却很诚实的日子,能过多久呢?
你觉得呢,印度这次是会虎头蛇尾,还是真能咬牙坚持到底?
发布于:河南省股票投资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